“宠信的妹妹和儿子争锋,让夹在中间的李旦十分为难,想两头安抚,让两边的矛盾不会激化。”
“在遇到事情时,李旦会先问太平公主的意见,再询问李隆基的意见。史载:每宰相奏事,上辄问:‘尝与太平议否?’又问:‘与三郎议否?’然后可之。”
始皇摇头道:“这李旦倒是个好人,可好人未必是好君王,他若真想那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相处无事,就必须强势压制其中一方,使之无有可能得取神器,否则其只是居中缓和两方矛盾,不过是延缓些许时间。”
矛盾依旧会爆发,甚至爆发得比李旦所以为的更猛烈。
因为李旦的调和并不会真的缓和两方的矛盾,反而会由于时间被拖延,积累得更深,双方的实力也会随时间积累得更强。
之后到了不得不爆发时,也将变得更炸,不死不休,再无缓和余地。
王绾也认同道: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,在此事上,李旦必须完全斩断一方的念想,全力支持他中意的一方,也许这一方在登基后才会放过另一方。”
这种事上,岂能和稀泥?
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其中一方,压制另外一方,才能有机会让两方相安无事。
但这也很难做到,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不是省油的灯,不管是支持谁、打压谁,一样会生乱子。
这是一个没标准解,只有较优解的难题。
李念道:“太平公主觉得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,对她多有妨碍,于是想另立太子。而李隆基也不是个善茬,他小姑打的主意,怎可能不知?他也想除掉他这位小姑。”
王翦这时发现了一个问题,问道:“李隆基是李旦第三子,即是李旦还有两子,为何是这李隆基为太子,莫非另外两子已死?”
要不说人能成为名将,准确抓住了李念话里的微小细节。
李念摇头道:“那倒不是,这两位并没死。李旦的长子李宪在李旦第一次为帝时,还被册封为太子。李旦第二次为帝,按嫡长子继承制,李宪当为太子,但被李宪坚决拒绝,其说道‘国家安则先嫡长,国家危则先有功。’,推举李隆基为太子。”
王绾抚须颔首,道:“这李宪有德有智,知晓才能不及其弟,便将太子之位让与隆基,既避免了一场兄弟相残之祸,也让大唐减少了一次内乱。”
虽还不太了解李隆基,但根据目前所知,此人是一位有才干、有帝位野心的人。
这种人没被立为太子,若不及时除掉,在之后一定会为了帝位发动政变,到时也免不了一场兄弟相残,甚至父子相残之祸。
这李宪也是个不得了的人,很多人明知道某些事做了会有祸,但还是因为心中的欲念忍不住去做了。